自身处于嫌疑之地,智者必然也会有防微杜渐之举。
譬如江东贰臣潘浚在吴国居高位时,便曾经对长子与魏降人隐蕃相交而大发雷霆,最终让长子逃过“隐蕃案”。
不管才智还是将略都要优于潘浚的司马懿,自然也深谙此道。
他也曾经告诫过家中子侄不得与从河西走廊入魏的李简有任何交集。
而司马昭与李简相交,不过是曹叡偶来的心血来潮,授意其在青州公干之余试着与已然隐隐扬名中原的李简接触罢了。
且司马昭领命后,行事依然还很有官宦世家的作风。
数年以来,他将每一次与李简谋面交谈、书信往来等经过都附录于书,转给天子身侧的护卫代为上报。这种非公干的处理方式,几乎成为了曹叡一种偶然消遣,亦让他对司马昭的信任倍增。
是故,如今夏侯玄与燕王曹宇传来的书信,他是打心眼里不会相信的。
哪怕曹宇还私下让心腹将李简破烂衣裳的补丁谋逆之语,与司马昭平时署公或私信的字迹对比过了,声称两者截然不同。唯有一处可疑,乃是字迹中一些惯用痕迹有着惊人的巧合,不排除乃是用左手书写的。
但曹叡知道,曹宇的性格很细心很谨慎。
所谓的只是略微可疑,其实就是八九不离十。
只不过是此事对魏国的影响很严重,他知道不能声张,亦不敢信誓旦旦而已。
此亦让曹叡很踟蹰。
为君多年的理智告诉他,司马昭是值得信赖的,是不会背叛他的,更不会留下如此显著的把柄被抓住的。
然而,本就多疑的帝王心术却一直在提醒着他,若事有万一呢?
李简并不是逆蜀的奸细!
彼行厌胜之术的初衷与所求,只是觉得他是魏国不称职的天子,给魏国社稷带来厄运的君主,故而才想着诅咒他早死,换上另一个贤明的君主,让魏国不复战败、收复失去的疆域,早日“四海一”而已!
因而,司马昭是否也会有如此的看法?
只是背叛他,但不是背叛魏国,更不是为了危及魏国的社稷。
所以,在这种另类报国热枕之下,年岁还不足以达到老谋深算的他会与李简同谋,会义无反顾........
一时间,曹叡倏然又觉得一切都很合理。
盖因他知道,近些年来,朝野上下已经有了质疑他的声音。
他先有有私下允许曹休发动石亭之战,后来又催促司马懿继续推行兵困鹯阴城塞之策,这两场战事都以败绩而告终,亦让魏国在对敌中成为了劣势的一方,足以坐实他是一位不称职的君主了。
最重要的是,他的子嗣已然凋零殆尽。
宫禁内的众多嫔妃亦不复有出,就连身孕都不曾有之。
因此,他也就无法阻止,逆蜀儒者谯周宣扬的天命之说在魏国朝野生根发芽、随着时间流逝而茁壮成长。
也正是这缕不自信,促成了他决定要赶在事情发酵之前,亲自回来邺城处置。
是的,息事宁人。
不管司马昭是否参与其中,也不论其中还牵扯了多少尚未查明的人与事,他都不想再纠察下去,而是想在事态扩大之前将一切都结束。
缘由,自是关中决战在即。
或是说,他有足够的自信,哪怕是司马昭参与其中了,但其父司马懿亦没有如其所愿的兵力——如今关中十一万大军的主力,乃是五万雒阳中军!
他们真正的统率乃是秦朗!
各部的将率则是曹休之子曹肇与曹纂、曹真之子曹爽等宗室元勋之后。
对阵逆蜀时,秦朗等人自是听命于司马懿;但若是司马懿胆敢有一丝不轨之心,他们将会毫不迟疑的为国讨逆!
不然,若是连这点把握都没有,曹叡哪还会敢将举国之兵托付于司马懿之手?
身为天子的他,再怎么信任司马懿,都不